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时间:2023-09-19 点击数: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代学科发展和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具有向相关学科扩展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等单位经济学教学研究、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德和学术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当代经济学理论前沿,熟练掌握数理分析、统计分析、数量分析方法。能够针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方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中高层次实务工作的能力。

(三)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独立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经济学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并具有初步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一)区域经济学

研究领域包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理论;青藏高原经济开发政策;贫困与反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依托现有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推进藏区工业化、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经济学

研究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突出研究产业竞争政策与科技政策。结合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特点,丰富和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理论;在国家功能区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区域资源结构调整为着力点,研究优化与合理布局产业、实现西部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路径、产业集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等。

(三)国民经济学

研究领域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做出预测与规划。立足于民族地区生态和社会发展特征,综合运用经济学、民族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特殊区域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三、学习年限

硕士生基本学制为三年。硕士生在基本学制内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不超过二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指导方式上采取责任导师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硕士生的主导作用,发挥硕士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最低总学分要求为3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门,共7学分;专业基础课程3门,共6学分;专业方向课程2门,共4学分;专业选修课 4门,共8学分;公共选修课1门,共2学分;实践、开题、学术活动各占1分。

(一)公共必修课3门,7学分,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

1.政治理论课

151X20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51X200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18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2.第一外国语(含口语)

151X2001英语(上),2学分,10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51X2002英语(下),2学分,108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第一外国语原则上为英语,参加非英语语种考试入学的硕士生一般将入学考试语种作为第一外国语,也可选择英语为第一外国语。

硕士生在入学时达到学校规定的外语水平,可以申请免修第一外国语。申请免修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免修公共课程的规定》办理。

(二)专业基础课,6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通开通讲,确保硕士生能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1.43X2101,中级微观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43X2102, 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3.43X2103,中级计量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三)专业方向课,4学分,仅适用某一培养方向研究生培养的专属性课程。

1.43X2113,区域与城市发展论, 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43X2114,城市化前沿问题研究,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3.43X2109,民营经济概论,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4.43X2110,经济统计学,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5.43X2118,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6.43X2120,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7.43X2116,产业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8.43X2117,区域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9.43X2106,发展战略与民族经济规划,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10.43X2107,民族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11.43X2127,产业生态学,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12.43X2133,生态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四)公共选修课,1门,2学分,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

1. 51X2008,计算机VB2学分,7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2. 51X2009MYSQL数据库,2学分,7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五)专业选修课,8学分,要求必须安排1门方法类课程。

143X2121,发展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243X2122,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343X2123,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2学分,36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443X2124,应用统计分析,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543X2125,现代金融学,2学分,36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643X212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学分,36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743X2105,学术论文写作指导,2学分,36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843X2128,生态经济学,2学分,36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根据学科方向特点和学生基础,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

(六)科学研究与论文工作,不计学分。

科学研究活动要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平时的作业、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要求有学术性,鼓励硕士生参与学院和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以及自选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七)实践环节,1学分。

实践安排在第4学期。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技术开发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研实践,也可以到企业参与技术开发、实际操作;到科研院所开展助理研究工作;或到农村、牧区开展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实践环节经导师审查、学院审核通过后,可获得1学分。

(八)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总结提炼出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学位论文的构思、框架、目标、科学性、可行性,向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汇报。考核通过,可获得1学分。

(九)学术活动,l学分。

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认真参加不少于20次的校内外学术活动,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要求,经导师审查、学院审核通过后,可获得1学分。

(十)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1. Z4304006,微观经济学,3学分。

2. Z4304008,宏观经济学,3学分。

六、培养计划

硕士生在入学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做出个人培养计划。除选修课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外,其他课程原则上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培养计划执行,否则,所修课程不计算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小组对每个硕士生就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的综合考核。硕士生要认真自我总结、全面汇报,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考核合格,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否则,应延长学习期限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中期考核按照《青海师范大学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青师校字【2018223号)执行。

八、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硕士生应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得到导师和研究生开题小组的认可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修改后重新申请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科方向的特点,选题需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开发研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措施,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有关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另行规定。

十、毕业和学位授予

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青师校字【20178号)、《青海师范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青师校字【2018231号)、《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办法》(青师校字【2018234号)办理。


版权所有©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