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并具有3年或以上实践工作经历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及学分要求
(一)培养方式
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进行非脱产学习;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教学组织方式采取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学术研讨和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学习。课堂教学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要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
(二)学分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完成32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学位基础课11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4学分,专业实践2学分。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四个模块。公共课3门,共5学分;学位基础课5门,共11学分;专业必修课5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2门,共4学分;实践课不少于2分。
1. 公共课3门,5学分。
(1)43Z22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2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43Z2202英语,2学分,32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3)43Z2226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1学分,16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2.学位基础课5门,11学分。
(1)43Z2227旅游营销,3学分,4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43Z2229服务管理,2学分,32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3)43Z2232旅游信息系统,2学分,32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4)43Z2241旅游产业经济分析,2学分,32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5)43Z2231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2学分,32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3.专业方向必修课5门,10学分。
(1)43Z2228旅游规划与战略,2学分,32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2)43Z2230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2学分,32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3)43Z2238旅游研究方法,2学分,32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4)43Z2234旅游企业管理案例分析,2学分,32课时,第三学期开设。
(5)43Z2235民族民俗旅游,2学分,32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4.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
(1)43Z2233旅游安全管理,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2)43Z2236遗产旅游,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3)43Z2237生态旅游,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4)43Z2239高原旅游专题讲座,1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5)43Z2240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案例分析,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6)43Z2241旅游创意与策划,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7)43Z2242中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案例分析,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8)43Z2243乡村旅游案例分析,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9)43Z2244旅游消费行为研究,2学分,32课时,第四学期开设。
六、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为期不少于三个月,必须在旅游管理相关部门进行。实习完成后必须提交5000字以上的社会实践报告,计为2个学分。
七、研究方法技能训练
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实际中的案例,充分运用课堂讨论引导研究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加强田野调研和实践基地的现场教学,指导研究生密切结合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注意研究和解决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良好的研究作风。
八、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安排在第4学期进行,研究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行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得到导师和研究生开题小组的认可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九、考核方式
从考试(包括口试)、课程论文、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报告、文献阅读等方面综合评定。
十、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至少用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须与旅游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旅游管理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旅游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调查分析报告、个案研究、政策研究或项目设计研究等。学位论文不得少于2.5万字。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1名具有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校学籍管理相关规定的,准予毕业并颁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十二、导师职责
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关怀。
十三、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聘任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确保MTA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学习顺利开展。